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名言名句》

    收录163464

夕阳芳草寻常物, 解用多为绝妙词。

夕阳芳草之类平常的事物, 只要善于运用, 也可以撷取来写成非常好的词章。...

读古人书, 如能随处印证, 正如聚古今来许多良师益友, 日夕切劘(mo摩), 那得无益?

读古人的书籍, 如果能把学到的知识随时随处加以验证, 这就正如聚集了古往今来许多的良师益友, 一天到晚地在一起切磋琢磨, 怎么能没有收益?...

独有一言, 愿献于君者, 曰 “行”。

只有一言, 愿献给诸君, 叫做实践。...

见鄙无佳文。

见识浅陋庸俗的人写不出好的文章来。...

夫惟真实敏事之人, 岂但言不敢出, 食不知饱, 居不知安而已, 自然奔走四方,求有道以就正。

只有真诚勤奋干事业的人, 才能专心致志, 把心思和精力全部放在学业上。 他们不只是做到话语不随便讲出, 甚至吃东西不去管它是不是吃饱, 睡觉不去管它是不是舒适; 而且遇到疑难就奔走四方, 向有才学有道德的人请求教正。...

文贵工不贵速。

写文章崇尚精心推敲, 不崇尚急促草率写就。...

夫学、问、思、辨、行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

从读书、 请教、 思考、 辨析直到实践都是为了学习, 没有读书而不落实到实践, 能够真正学好的。...

效楚辞者,必不如楚辞;效《七发》者必不如《七发》。盖其意中先有一人在前,既恐失之,而其笔力复不能自遂。

仿效楚辞的人, 写出来的作品一定不如楚辞; 仿效汉赋《七发》的人, 写出来的作品一定不如《七发》。这是因为他心目中先有一个被仿效者, 仿效时深怕失去所仿效者的风格; 因而他写作就不能随心所欲, 充分显示自己的特色。...

知之真切笃实处, 即是行; 行之明觉精察处, 即是知。知行工夫, 本不可离。

知道真切实在的地方, 即是与行动经历分不开的; 行动经历时能看问题敏锐透彻的地方, 即是与掌握的知识分不开的。知与行的功夫, 本来就是不可分离的。...

惟心得而实践者,乃知其言之有味。

只有心里体会到而又付诸实践的,才懂得书中所说的有意味。...

写竹者必有成竹在胸,谓意在笔先,然后着墨也。

画竹子的人胸中一定先有整个竹子的形态。 这是说先确立意旨, 然后再下笔。...

面异斯为人, 心异斯为文。

面貌各异才形成具体的人,构思不同才产生风格独特的文章。...

说得一尺, 行不得一寸, 此学者之通病, 然亦可见力行之为难也。

说走一尺远,行动却不到一寸,这是学者一般都有的毛...

文到高处, 只是朴淡意多。

文章达到高妙的境界, 只是质朴清淡, 寓意深广。...

君子于天下,谈不如见,億(臆)不如历。

君子认为了解天下的事物, 空自谈论不如实际接触, 主观臆测不如亲身经历。...

简为文章尽境。

简练为文章的最高境界。...

作文贵直, 而作诗贵曲。

写文章崇尚直率, 写诗崇尚曲折。...

知所不豫, 行且通焉。

所知道的还不明白的, 亲自实践一下就懂得了。...

不敢有邪心, 渐近于诚。

不敢存有邪念, 就会逐渐地向诚实靠近了。...

俭虽美德,然太俭则悭(qian千)。 自度所处之地,如应享用十分者, 只享用七八分, 留不尽之意以养福可也。 悭吝太甚, 自是田舍翁举动, 鄙而愚矣。

俭朴虽然是美好的品德, 但是过分的俭朴就是吝啬了。 自己考虑所生活的处境, 如果应当有十分的享受, 只享受其中的七八分, 留有余地的意义是用它来保养后福, 这就可以了。 过分的吝啬, 自然是心胸狭隘的人的做法, 是非常庸俗和愚蠢的。...

作诗必须先学诗,但善学者得鱼忘筌(quan全),不善学者刻舟求剑。

作诗必须先学习写诗的技法, 但是会学的人注重吸取其内容精华, 而抛弃其外在形式; 不会学的人只知机械模仿, 而不知灵活变化。...

学问与人事相表里,舍却人事,有何学问?

学问知识同待人处事的知识互为表里, 相辅相成; 舍弃待人处事的知识, 有什么学问?...

诗如天生花卉, 春兰秋菊,各有一时之秀,不容人为轩轾。

如同自然生长的花卉, 春天的兰花和秋天的菊花, 它们都各自有着美好的时光; 诗歌也因时代的不同, 而各极一时之胜。 不允许人以自己的审美眼光加以贬抑或褒扬。...

处难处之事, 可以长识; 调难调之人, 可以炼性。 学在其中矣。

处理难以处理的事情,可以增长见识;调和难以调和的人,可以磨炼性情。 学习就在这当中了。...

察事物所以然之理,察之精而尽其变,此在事变未起之先,见几而决, 故行焉而无不利。

观察事物为什么会这样的道理, 观察得精细还要全部了解它的变化。 这样就会在事变未发生之前, 认识到将要发生的事变而作出决断, 因而行动起来无不有利于自己。...

终日抄药方, 而不能瘳(chou抽)一疾; 终日写路程, 而不能行一步, 徒知无益也。

一天到晚抄写药方, 却不能治愈一个病人, 一天到晚抄写行走的路线,却不去行走一步,只是白白地懂得些知识而毫无用处。...

叶多花蔽,词多语费,割之为佳,非忍不济。

就像枝叶繁多就会遮蔽花朵一样,用词过多就会浪费笔墨,冗长拖沓。因此要坚决删削,忍痛割爱,不如此就不能使文章精妙。...

丈夫贵独立, 各自精神强。

大丈夫要创立独自的风格, 写出各自强盛的精神。...

行可兼知, 而知不可兼行。

实践可以兼带掌握理论知识, 而理论知识不能代替实践。...

学问从致知得者较浅, 从力行得者较深, 所谓躬行心得也。

做学问, 从研究事理而获得的知识比较肤浅, 从努力实践中获得的知识比较深厚;这就是所说的亲身实践,得之于心的道理。...

察士不比周而进, 不为苟而求, 言无阴阳, 行无内外, 顺则进, 否则退, 不与上行邪, 是以进不失廉,退不失行也。

考察人才不可举荐朋党, 不可随随便便地去挑选, 说话不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做起事情应该表里如一。合乎礼仪就进用,不合礼义则摈退, 不可和上司一起去干坏事。 因此举荐的是出于廉正, 摈退的也是出于正义。...

不与物交,则心具此理而名不能言,事不能成。

不与外界事物相接触, 那么内心虽然懂得这方面的道理, 却讲不出个名目来, 事情也不能做成。...

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诗便不俗。

别人都容易说明白的,我就不多啰嗦;别人难以说清楚的,我就用通俗的话把它说清楚。 这样解诗便不落俗套。...

文章当自出机杼(zhu柱),成一家风骨,不可寄人篱下。

写文章应当独创新意, 自成风格,不可刻意模仿, 因袭他人。...

糟去酒精,肉去洎(ji记)馈。

就像去掉酒糟,酒才会精良,弃除肉渣,肉才会鲜美一样,文章只有经过删削修改, 才会佳妙。...

英雄不失路, 何以成功名?

英雄如果不经受挫折打击, 那么靠什么来成就他的功名?...

粟未为米,米未成饭,气腥未熟,食之伤人。夫人之不学,犹谷未成粟,米未为饭也。知心乱少,犹食腥谷,气伤人也。学士简练于学,成熟于师,身之有益,犹谷成饭,

粟没有加工为米,生米没有做成饭,做饭时没有熟透、还有生气味,人吃了便会有伤身体。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就像谷子未成熟,生米没有做成饭一样。知识和思想混乱贫乏,就像吃了半生不熟的饭而伤了身体一样。学者应当在学习上多加磨练,在老师的指教下不断成熟,这样对...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假如得到培养,没有什么东西不会健康成长;假如失掉培养,则没有什么东西不会消亡。...

舍舟航而济乎渎(du读)者,末矣;舍《五经》而济乎道者,末矣。

舍弃舟船却要渡过大河,是不会实现的; 舍弃 《五经》 却要掌握道义事理,同样是不会实现的。...

民之本教曰孝,其行孝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 安可能也,卒为难。

对于百姓根本的教育是孝,他们行孝就是奉养父母。奉养父母能够做到,尊敬父母却不易做到; 尊敬父母能够做到,使父母安乐无忧却不易做到; 使父母安乐无忧能够做到,自始至终都孝顺却不易做到。...

王法不废学校之官,不除狱理之吏,欲令凡众见礼义之教。学校勉其前,法禁防其后,使丹朱之志亦将可勉。

帝王的法令不废弃负责教育的官吏,不免除管理司法的官吏,这是要让大众接受礼义的教育。如果一个人在犯错误之前能得到学校的劝勉,犯了错误之后法令又能预防其再犯,那么即使像尧的儿子——丹朱这样有恶劣品行的人,在通过勉励教育后,也是可以有所改变的。...

凡牧民者,使士无邪行,女无淫事。士无邪行,教也; 女无淫事,训也; 教训成俗,而刑罚省,数也。

凡是统治者,应使男子不走邪道,女子不事淫乱。男子不走邪道,靠的是教育; 女子不事淫乱,靠的是训诲。教育训诲形成一种风气,刑罚就会减少,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

学者,所以修性也。视、听、言、貌、思,性所有也。学则正,否则邪。

学习,是用来修养德性的。审视、倾听、言论、举止、思考,都归属于人的德性。只要学习,那么这些都很端正;如果不学,就会变得邪散。...

干越夷貊(mo末)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干国、越国和东方、北方外族的婴儿,刚出生时的哭叫声和一般人是一样的,等到长大以后在风俗和习惯上则变得不同了,这是教育使他们这样的。...

国奢则示之以俭,国俭则示之以礼。

当国家富强时就要教育人们节俭,当国家贫穷时就要教育人们懂得礼仪。...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仁是人心的本质,义是人所必由之路。放弃了这条正路而不走,丧失了人的善心而不知找回,是多么可悲呀! 一个人,有鸡和狗走失了,尚知道去寻找,有善良之心丧失了,却不知道去寻找。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就是把丧失的善良之心找回来罢了。...

使人之性有善有恶,彼地有高有下,勉致其教令之善,则将善者同之矣。善以化渥,酿其教令,变更为善,善则且更宜反过于往善,犹下地增加钁(jue决)、锸 (cha叉),

假使人的秉性有善恶之分,就像土地有高低之别,那么努力以善良来教化他,他就会变得和性善的人相同了。由于善教会使人发生很大变化,因而以教化来培育他,使之变得更善,他的善良将会超过原来性善的人。就像在低洼的土地用钁 、锸来培土,它就会比高地还要高。...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

学生每年入学,每隔一年要进行一次考查。第一年考查学生点断经书句读的能力和是否明确自己的学习志向。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恭敬学业,是否与同学和睦相处。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学识广博、尊敬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研究学问的本领和识辨选择朋友的能力。如果能达...

故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

培养人才最重要的地方,没有能比得上国学的了; 到国学读书是培养贤士必经的途径,是教育感化的本源。...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做官了,有余力便去学习; 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

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wu mei悟妹)焉,久而愈足。

学习就像是登山,越登就会越高; 又像是睡眠,时间越长睡得越充足。...

教以慈睦,而民贵有亲。

用慈爱和睦来教育百姓,他们就会崇尚亲密友爱。...

中民之性,如茧如卵。卵待覆二十日,而后为雏; 茧得缲(sao缫)以涫(guan惯)汤,而后能为丝;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

普通人的秉性,就像抽茧和孵卵一样。卵须孵化二十天才能孵出幼鸟; 茧须在沸水中缫丝,才能成为生丝; 秉性须得渐渐加以教诲,才能变得善良。...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

上古之王教育人们,没有比孝更荣耀的了,没有比忠更显赫的了 。...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xiang详),术有序,国有学。

古代的教育制度是,每二十五家的闾设立塾,每五百家的党设立庠,每二千五百家的术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

教训习俗者众,则民化变而不自知也。

受到教育的人多了,遵守习俗的人多了,那么老百姓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变化。...

夫道,天下之公道也; 学,天下之公学也; 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

道理,是天下公认的道理; 学问,是天下共同的学问; 并不是朱熹能够据为己有的,也不是孔子能够据为己有的。...

所谓教者,非徒诵读之谓也,大要使之识道理,顾廉耻,不作非法,不犯非礼。

所谓教育,并不是仅仅读读文章而已,主要目的是让他们认识道理,懂得廉耻,不去做违法的事情,不去作无礼的举动。...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不受教育,人的品性就会迁流堕落。教育的方法,贵在专心致志。...

孔门弟子七十之徒,皆任卿相之用,被服圣教,文才雕琢,知能十倍,教训之功而渐渍(zi自)之力也。

孔子门下有七十二个得意弟子,都有能力担任卿相之官,这是因为他们蒙受圣人的教诲,文学才能不断提高,智慧和才能超过平常人的十倍。由此可见教育的功用和潜移默化的力量...

久安之民骄佚,骄佚则难教; 经乱之民愁苦,愁苦则易化。

长久安定的老百姓容易骄傲贪图舒服,骄傲贪图舒服就难于教育; 经过乱世之害的百姓多有愁苦,有愁苦则易于教化。...

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无,以就懿德。

你在求学时,应当每天都学到新知,以养成良好的品德。...

教之道,必先治学校。

教育的基本规律是一定要先兴办学校。...

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才德兼备的人去从事教育的事业,那么人们都能够归复到善良的方面去,而不用再去谈论他们的邪恶了。...

学者所以防固辞,礼者所以文鄙行也。故学以辅德,礼以文质。

学习可以用来防止鄙陋的话语,识礼可以用来修正粗俗的行为。所以学习可以帮助人修养道德,礼义可以帮助人端正品性。...

教化之本,自学校始;学校之兴,自乡遂始。

教育的主体是从学校开始的;学校的兴办,从乡里就开始了。...

教不明,则士民无所信,……士民无所信,则其志不知所定。

教育目的不明确,那么百姓就会无所信仰; ……百姓们无所信仰,那么他们的志向也就不能确定。...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材,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职教化者在师儒,弘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达到无下大治的基础在于人才,成就天下之才的方法在于教育,从事教育工作的在于教师; 弘扬教育并使之让百姓接受的在于地方官府,而培养教育人材的基地则在学校。...

教化之废,推中人而坠于小人之域; 教化之行,引中人而纳于君子之途。

如果废弃了教化,那么才德中等的人也会被推入品德恶劣的人的行列; 如果推行教化,那么就可以引吸才德中等的人走上和品德高尚的人并行的道路。...

善教者浃于民心,而耳目无闻焉,以道扰民者也。

善于教育的人能够理解百姓的心理并加以教育,而使百姓们不易感觉到,这就是用道理来教化百姓呀!...

民知畏法,而无礼义。于是中圣乃设辟雍庠序之教,以正上下之仪,明父子之礼,君臣之义,使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弃贪鄙之心,兴清洁之行。

人们知道害怕法律,却不知道学习礼义。于是中古圣人文王、周公便开设学校进行教育,来端正上下之间的礼仪,明确父与子之间的礼节,君与臣之间的礼义,使强不凌弱,众不侵寡,丢掉贪婪卑鄙的邪念,去做清廉纯洁的事情。...

教化以礼义为宗,礼义以典籍为本。

政教风化以礼义作为根本,礼义以法典书籍作为根本。...

人之在教,若泥金之在陶冶;器之良窳(yu语),由乎匠之巧拙; 化之善否,系乎君之作为。

一个人接受教育,就像金屑在承受冶炼; 器皿做得好坏,在于工匠手艺的灵巧或笨拙; 教化的好坏,则与国君的行为相关。...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聪明机智的人即使没有受到别人的指教也可以成才,愚笨呆痴的人不管怎样教育也是没有用处的,智力一般的人,如果不受教育则不知如何去做。...

夫法令者所以诛恶,非所以劝善。故曾、闵之孝,夷、齐之廉,岂畏死而为之哉!教化之所致也。

法令是用来消除邪恶而并不是用来规劝善良的。所以曾参、闵子骞非常孝顺,伯夷、叔齐非常廉洁,难道是他们怕死才这样做的吗? 是教化使得他们这样做的。...

学以道尊,礼为教首。

学习以培养思想品质最重要,礼义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教以言相感,化以神相感。有教而无化,无以格顽; 有化而无教,无以格愚。

传授知识技能要用言语来感动对方,转变人的心理要用精神来感动对方。只传授知识技能而不注意转变人的心理,就无法纠正愚妄的人; 只注意转变人的心理而忽视知识技能的传授,就不能纠正无知的人。...

智慧长于精神,精神生于喜悦。故责人者与其怒之也,不若教之; 与其教之也,不若化之。从容宽大,谅其所不能,而容其所不及,恕其所不知,而体其所不欲。随事讲

人的智慧从精神中生长,精神从喜悦中生长。所以在督责一个人时,与其呵斥他,不如教育他;与其教育他,不如感化他。从容宽大,原谅他不能做到的,容忍他无法达到的,宽恕他没有知道的,体恤他不愿去做的。因事讲解使其明白,随时开导使之理解。对方对于接待引导的诚意...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良好的政治赶不上良好的教育能获得民心。良好的政治,百姓怕它;良好的教育,百姓爱它。良好的政治得到百姓的财富,良好的教育得到百姓的心。...

读书人须看得宇宙间事皆我分内才好。郡国立学,多方培养,不过要培养得此意出。

读书人要把宇宙间的事都看成自己份内的事才好,不要只埋头读书。国家和各地设立学校,多方培养人才,不过要培养出上述的人才才好。...

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不懂得理义,这是由于不学习的缘故。...

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加新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解除自己的疑惑。理解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经常有所见识、增加新的收获,那么学问就是有了进步了。在本来看上去没有疑惑的地方通过学习又发现新的疑惑,这才是进步了。...

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故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立大学,设庠序,修六礼,明七教,所以道之也。

如果不使百姓生活富裕就无法培养百姓的感情,没有教育就无法改造百姓的思想。所以使百姓每家有五亩的住宅、百亩土地,让他们致力于农事,而不要耽误了农时,这样就可以让他们富裕起来了。设立各类学校,学习冠、婚、丧、祭、乡和相见六种礼节,明确父子、兄弟、夫...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去思考,却没有什么益处,不如去学习。...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喜欢仁德却不喜欢学问,那种弊病就是容易被人愚弄; 喜欢耍聪明却不喜欢学问,那种弊病就是放荡而没有基础; 喜欢诚实却不喜欢学问,那种弊病就是容易被人利用,反而害了自己; 喜欢直率却不喜欢学问,那种弊病就是说话尖刻,刺痛人心; 喜欢勇敢却不喜欢学问,那种弊病...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成为玉器; 人不经过学习,就不能明白道理。因此古代的帝王要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从教育入手。...

所贵乎学者,为能变化气质也。自己气质尚且不能变化,更说甚学。

人们之所以把学习看得很重要,是因为它能够使人的气质发生变化。自己的气质尚且不能产生变化,还说什么学习呢!...

学问所以求放心,犹衣之可以御寒,食可以充饥也。若欲求放心,而不由于学问,是犹欲御寒者而不资乎衣,欲止饥者而不藉乎食也。虽欲不饥不寒,岂可得乎?

学问可以用来找回丧失的善良之心,就像衣服可以抵御寒冷、食物可以抵挡饥饿一样。如果要找回善心,却不愿走学习这条路,这就像要抵御寒冷却不愿借助衣服,要防止饥饿却不愿依靠食物一样。即使想不饥饿不寒冷,又怎么可以做得到呢?...

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 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

教育是仁义的大端,学习是智慧的大端。就仁义来说,没有比给他人利益更大的了,而给他人利益又没有比给他人以教育更大的了; 就智慧而言,没有比修身养性是更聪明的了,修身养性又没有比学习为更聪明的了。...

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

从乡里推举德才兼备的人,并让他们为国从事教育工作,这样人民就都能做到知书识礼了。...

饱食煖(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一个人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逸,却不知接受教育,那么他就会同禽兽差不多了。...

进学莫大于致知,养心莫大于理义。

求学进益没有比获取知识更重要的了,养性修身没有比通晓道理、坚持正义更重要的了。...

分人以财,谓之惠; 教人以善,谓之忠。

把钱财分给别人的叫做仁爱; 把好的道理教给别人的叫做忠诚。...

人之有学也,犹木之有枝叶也。木有枝叶犹庇荫人,而况君子之学乎!

一个人有了学问,就像树木上有了枝叶。树木有了枝叶还能为人遮荫,更何况君子有了学问呢?...

学校者,国之教也,士之所步趋而进退也。

学校,是国家教育人的地方,是读书人的活动场所。...

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教育感化,应该是朝廷最先做的事情,廉洁知耻应该是读书人的高尚气节,民俗风气应该是国家最大的事情。朝廷做到了教育感化,那么读书人就会有廉耻之心; 读书人有廉耻之心,那么国家就会有良好的风气。...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不究。不足,故自愧而勉;不究,故尽师而熟。由此观之,则教学相长也。

经过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知识不足; 经过讲授之后,才知道自己学问不精。知道不足,所以自己能深感惭愧并努力学习;知道不精,所以要尽量向老师请教从而达到熟练的程度。从这里看出,教和学可以互相促进,共同得到提高。...

教化,所恃以为治也,刑法所以助治也。

教化是治理国家所依靠的根本,刑法则是用来佐助治理国家的。...

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 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

人们追求私利的行为,就像水往低处流淌一样,如果不用教化的堤坝来防备,就无法阻止...

古之王者……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古代的帝王……治理国家,无不把教育作为头等大事来办。在国家设立大学进行教育,在城镇设立学校来进行教化,用仁诱导百姓,用义勉励百姓,用礼限制百姓,所以那时的刑罚很轻可是并没有违犯法令的,这是因为推行教化而带来了良好的风情民俗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