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籍古文

《古籍古文》

    收录163464

儒家风范与良史素质

作为一位优秀的史家,应该具备怎样的素养和品质? 这是中国古代史家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唐代刘知几将史家必须具备的素质概括为史才、史学、史识三个方面,可谓得到后世的公认。清代章学诚又进一步发挥而提出“史德”后,“才”、“学”、“识”、“德”便成为...

天视自我民视

君民关系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政治关系之一。儒家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是很具特色的。 《荀子·哀公》篇记载孔子这样一段话:“丘闻之,君者,刑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这是一段很有特色的话。孔子把君与民的关系比作刑...

有治人无治法

君子是儒家提倡的一种理想政治人格。孔子认为“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喻于义”。君子以仁义为己任。荀子更把君子提到“天地参”的位置。认为君子是“礼义之始”,“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荀子·不苟》)。在荀子...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辨异

程朱是指程颐和朱熹,陆王是指陆九渊和王守仁。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既然同属宋明道学,两者即在基本性质、学术目的、理论宗旨上并无根本的区别,两者都以孔孟为宗,都要尊奉一个道德原理,都要建构一个伦理主体,都要实现一个道德心。在这一层面上,并未出现理学与心...

存天理灭人欲

“理”是宋代理学家的核心范畴。首次把“理”升华为宇宙间最高范畴的是程颢和程颐。二程说:“天理云者,这一个道理,更有甚穷已,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二程遗书》卷二上)“理则天下只是一个理,故推及四海而准。”(同上)“今一言以蔽之曰:万物一理耳。”(《粹...

三纲五常乃是天意

天人类一,天子上承天意,下化万民,天通过天子把天意下达给万民。董仲舒认为,天意虽难以认知,但通过阴阳五行可以观天志和天道,而天意就体现在天志与天道之中。 阴阳五行的观念到战国末年被阴阳五行家用以解释社会的治乱兴衰,在当时还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参见《史...

正君心是天下事之大本

宋明儒学在政统方面探讨的一个重点问题是君的问题。 二程认为治理国家有“治之道”与“治之法”,前者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事,后者为建立纲纪、定分尽职、创立制度之事(参见《粹言》一,《论政篇》)。在治道中,最根本的是尊王道之君,并且要“引君当道”。程颐...

古代正统法律思想的特征

中国古代正统法律思想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 皇权至上,法自君出。 尊君是先秦儒家树立的信条,不过,在孔、孟的观念中,尊君并非绝对的,而是有前提的。法家首倡极端的君主专制论,主张“生法者,君也”,作为立法者的君主“权重位尊”,才能“令行禁止”。...

天下为公非一姓之私也

对君主问题有卓越阐发的是晚明的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黄宗羲,号梨洲,他从人各自私自利的人性出发,论证了君主把天下变成一家之私的实质。他尖锐指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家,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明夷待访录·原君》)虽然古人人...

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主要例证

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现将其主要例证列举如下。 (1)“八议”。 “八议”源于《周礼》的“八辟”。《周礼》乃儒学要典,其“八辟”正是“刑不上大夫”这一古老原则的体现。由“八辟”到“八议”的过程其实并不复杂,其发展之辙仅中断于秦。自商...

民为邦本以民为心

陆九渊有这样一段话:“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张官设吏,所以为民也。‘民为大,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邦本,得手丘民为天子’,此大义正理也。”(《陆九渊文集·与徐子宜》二)陆九渊继承先秦儒学民贵君轻的思想,把它发展为彻底的“民为邦本”论。在陆氏看来...

“为政在人”的人治论

国家的治理主要是依靠法律制度还是统治者个人,这是法治论和人治论的最根本歧异。中国古代的所有学派及思想家从来都是认为个人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只是在对法律作用地位及运用方法上存在不同的认识。所以,中国古代并无“法治”的思想及观念,无论儒家、法家,还是...

楚辞与赋

楚地辞赋的产生,也明显地具有文化发展的必然性。其产生于楚,既是楚国地域文化发展的必然,也与楚国与中原的交通,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有很大关系。褚斌杰先生《中国文学史纲要(先秦·秦汉文学)》论“楚辞”体的产生原因,以为楚辞体的产生,首先是“与楚地的民间文...

战国文学是六经传统的新发展

《庄子·天下》论六经之学,认为“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又说:“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

战国文学与六经的联系

战国文学即使怎样表现出与六经传统的不同,归根结底,它仍然是以六经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方面,以六经为代表的战国前文学,是战国文学发展的基点,另一方面,战国文学必然烙有以六经为代表的战国以前传统文化的深深印记。 李镜池论八卦之起,认为...

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

与先秦儒家的理想相去甚远的是,那些通过暴力或各种阴谋手段攫取国家权力的统治者往往都不是“贤人”,他们一时还难以真正领会儒家一系列政治、法律观的含义,所以,即便在儒学昌盛的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在现实政治领域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法家专美于前,成为那些骄横...

宣传造成群力

实行王道还是实行霸道历来是区别儒学与其他诸学的一个根本标志。认为谁得民心谁得天下;以德服人,是心服而不是力服;重教化而轻武力是实现王道的基本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在孙中山的革命策略思想中有鲜明的反映。 1919年,孙中山在总结革命前期失败的教训时总...

要用民族精神救国

孙中山在1924年“三民主义”第五讲中有这样一段话:“《尚书》所载尧的时候,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和谐)。他的平沦工夫,亦是由家族入手,逐渐扩充到百姓,使万邦协和,黎民于变时雍,岂不是目前团结宗族造成国族以...

法律儒家化的历史过程

中国传统法律儒家化,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历史过程。 (1)法律儒家化之权舆:《春秋》决狱。 《春秋》相传为孔子修编的一部史书。孟子所谓“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之说虽然可信程度有限,却也表明《春秋》作为史书其“微言大义”的褒贬中树立了善与恶的标准...

尧舜禹汤文武“无怍于民”

孙中山把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划分为“洪荒时代”、“神权时代”、“君权时代”和“民权时代”(《孙中山选集·民权主义第一讲》)。他认为在君权时代后期,由于“科学一天发达一天,人类的聪明也一天进步 一天,于是生出了一种大觉悟,知道君主总揽大权,把国家和人民...

天子受命于天

天人问题,在儒学创始人孔子那里是不讨论的。尽管孔子也畏天命,但孔子所讲的天命乃是某种人的意志无法克服的客观存在。孟子虽然讲天人问题,但孟子所讲的天不过是人对天的某种道德理解。天人同性同德,人的道德理念是天赋的,人可以通过发扬本心的道德理念而与天...

政治原本人性

人性论是先秦诸子政治文化的起点和基...

发明本心致良知

长朱熹九岁的陆九渊,又称象山先生,是南宋心学的创始人,他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认为心与理是 一体的:“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陆象山全集·语录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杂说》)“心只是一个心,某之心,吾友之心...

寓政于修身

《论语·子路》篇记载孔子这段两段话:“其身正,不会则行;其身不正,虽会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荀子·君道》篇也记载这样一段:“请问为国? 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子仪也,民者景也,仪正则景正。 君者槃也,民者水也,槃...

“文学”一词出自孔子

“文学”一词的出现,始自孔子。孔门四科,有文学一类,《论语·先进》曰:“文学子游、子夏。”子游即言偃,子夏即卜商。孔子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教授,各有杰出代表。《史记·仲尼弟 子列传》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司马贞《史...

“尽善矣,又尽美也”:音乐的审美标准

由于儒家将乐舞视为巩固统治和加强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乐与礼在同一范畴,因而音乐的审美标准就有了美与善的具体内容。在“子谓《韶》,尽善矣,又尽美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的表述中,可以体会出所谓善要比美更为重要。如果说美是艺术...

在秩序与反秩序之间

社会的稳定、进步是靠秩序来维护的,这秩序包括法律制度、道德规范、伦理观念、社会行为习惯等方方面面的范畴。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而构建的中国传统的社会秩序,其许多内容是久传不息的。比如为人准则,公忠、正义、仁爱、中和、孝慈、诚信、宽...

助名教而翼群伦

孔子没有对美术的直接言论,曾提到“绘事后素”也是用以比喻“礼后”的:“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 但从中体现的首先重基...

内心情感的外化

虽然用于重大典礼和正统教育的乐舞,其内容多是歌颂统治者列祖列宗的功德,宣扬当时宗族制度的合理性,但儒家的乐舞理论并未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它能够从艺术的本源着眼,互为联系地探讨艺术的形成规律和审美特点,从而对艺术的社会功能加以强调。 儒家的艺术理论...

罗马时代西欧开始与东方的儒学文化圈接触

在东西交通史上,有重要意义的当属罗马时代。《汉学发达史》描述:“随罗马之勃兴,希腊文化光被之诸地方,统一于罗马政权下,希腊罗马文化扩大于西欧结果,造成东方(Orient)一概念,盖于希腊罗马世界即欧罗巴世界对立之特殊世界也。”(第3页)由此可见,“东方”与之...

战国文学与六经的不同

刘勰《文心雕龙·辨骚》论楚辞云:“将核其论,必征言焉。故其陈尧舜之耿介,称禹汤之祗敬,典诰之体也;讥桀纣之猖披,伤羿浇之颠陨,规讽之旨也:虬龙以喻君子,云霓以譬谗邪,比兴之义也;每一顾而掩涕,叹君门之九重,忠怨之辞也:观兹四事,同于风雅者也。至于托云龙,说...

孟子强调文学功用及文学创作欣赏与道德的联系

原始儒家尊师孔子,因此,孔子的文学肯定论,对战国儒家影响,是决定性的。 战国儒家,继承了孔子的文学肯定论,他们以孔子及六经的精神,建立其文学观。他们强调文学对社会所起的积极的社会作用。同时,也注意到了文学的内容、文学创作及欣赏等美学问题。这其中尤以...

孔子整理的六经是现存最早的文学

中国最早的文学,当然应该是神话及传说,但是由于中国古代神话及传说流传不广,而保存至今者又屈指可数,因此,六经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了。 《庄子·天下》云:“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

党人奋斗

用主义征服人心,靠宣传造成群力,这里还有一个党人奋斗的问题。党人奋斗也就是党人为宣传主义、实现主义而奋斗。孙中山指出,革命党不同于其他形形色色的政党的地方就在于革命党不是以取得政权为目的,而是以创建一个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的国家为目的。革命党的党...

文学家应原道宗经征圣

自从荀子提出宗经、征圣、明道的文学创作原则后,文学创作应以六经为准绳,宣扬孔子及儒道,成为中国文学理论家最基本的纲领。这个纲领的著名倡导者,便是汉代著名文学家扬雄,以及《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 扬雄的文学主张,基本的论点是征圣、宗经。在《法言》的...

动其容

诗乐舞本不能分开,因而舞蹈理论也常伴着诗乐理论而展开。《乐记·乐象篇》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既从诗乐舞的整体构成加以总论,又将三者各自的本质与功能分别阐发。从中可以体会出重独立性又重联系性的认识...

图之屋壁,以训将来

由于美术具有了直观的形象,它表达思想、宣传教义便可比音乐舞蹈更具体,更接近生活现实。裴孝源在主张绘画的社会功能时还提出了“图之屋壁,以训将来”这样的感染教育方法,其实质当然还是要让绘画通过训戒众人,培养道德。这种作用即曹植在画赞序里所具体讲到的:...

文学创作应有功利目的

汉代文论,始于《诗序》。《诗序》的作者或云孔子弟子子夏,或云子夏、毛公,或云后汉卫宏。但大体而言,它是经过许多人之酝酿,逐渐形成的。《诗序》概括了先秦儒家对文学的认识,成为先秦文学理论的总结和汉代及专制主义时代文学理论的开篇。而其要点,就是强调文...

孔子的文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纲领

人类的发展,促使人类创造文字以进行交流,为了更好地传达思想,这就产生了文学。可以说,文学的产生,是自然的现象。而文学思想的产生,也正像文学产生一样自然。 子游,姓言,名偃,春秋末人,孔子弟子。擅长文学主张“教化”。孟子称“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体...

荀子建立了宗经征圣明道的价值标准

荀子作为儒家的一位重要思想家,他强调博学与文学的重要性,《荀子·劝学》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大略》曰:“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谓学问也。”荀子这里所说的“...

“三月不知肉味”:音乐的审美感受

《大韶》这一产生于舜时期的乐曲,历经夏商至周秦一直流传不绝。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它被赋予了理想的神秘色彩。春秋时吴公子季札在鲁国看到此乐舞大为感动:“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孔子对《大韶》的感受则...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的社会功能

从有国家意识开始,艺术就与政治产生了密切的关系。音乐作为艺术理论家最早系统研究的艺术体裁,也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辅治国家、完善教育、移风易俗的职责,即音乐要担负重大的社会责任。造就和完善这一理论的是儒家的礼乐思想,它将礼乐放在了一个不可或缺的位置...

无以取代的艺术

由于舞蹈不同于其它艺术的物质表现形态的特殊性,尽管它与音乐无法分割,它的独立价值还是体现在了儒家以及后世相承的舞论中,舞蹈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很被重视的。陈旸就曾有“舞者也,蹈历有节而容成焉者也,故舞之所动,非志也,非声也,一于容而已矣”(《乐书》)...

戏剧冲突中的精神力量

戏剧冲突在具体的剧情构成中是多种情态的,诸如性格冲突、事件冲突、情感冲突、人物自身的心理冲突等等,都能形成戏剧内容的主干,推动情节的发展。但综合地说,古典戏剧的冲突构成集中体现在美善与丑恶的矛盾上。因而,惩恶扬善就成为戏剧冲突中所体现的影响最深...

儒学传入日本

在“东方文化圈”中,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受儒学影响极大。日本汉学家武内义雄在《儒教之精神》中认为:“儒教虽然发生于中国。可是极早就传到日本,对日本国民精神之昂扬,贡献极大。”(太平书局1942年版)日本学者永井松三在《日本的孔子圣庙》指出:儒...

越南

前章已阐述了中国儒学在古代越南的传播、演变和发展。近代的越南,由于法国殖民者觊觎越南的野心由来已久,至十九世纪后半期侵略活动日趋加剧,终至《顺化条约》之签订,此后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曾侵入越南,但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还是长达七十年左右。在法...

十八世纪原始汉学的狂热性与浪漫性

应该说,中西文化的交通,西学东渐与中学西渐至十八世纪已到了对中国学狂热的程度,汉学也颇具浪漫性色彩了。正如重于中国经济史、文化史、制度史研究的福赫伯(Herbert Franke)所赞叹的:“当时欧洲对中国的兴趣是如此之大。以致人们可以说,那种反巴罗克克(Barock...

启人高志,辅理性情

艺术与人的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张彦远在主张绘画的政教作用的同时就还指出了绘画“怡悦情性”的审美怡情作用。明代杜琼所说“启人之高志,发人之浩气”,阐发的也是绘画对人的情操修养的培养。沈宗骞认为绘画能“辅理性情”,同样是从审美和修养的角度总结绘画功...

新加坡

新加坡是华人居民占77%的共和国,中文、华语的文化和教育一直占有很高的地位。中国古典研究以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为中心,中文系并不限于中国文学,还包括中国语言学、中国历史、中国哲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前身是国立新加坡大学与私立南洋大学。在哲学方面,苏...

朝鲜与韩国

前章已阐述了中国儒学约在公元一世纪前的传入朝鲜及其在古代朝鲜的演变和发展的情况。十四世纪末,高丽王朝处于内忧外患、摇摇欲坠之境,儒教也处于停滞状态,儒林之辈早已忘记了“修己治人”的本色,或埋头于训诂词章之学而雕琢文章,或离开人间烟火,隐居山间修身...

均衡平稳

传统的宫室建筑多以建筑群落的聚合形式构成,建筑群在结构组合上遵循着两个原则:一是在布局上以主建筑的中心线为轴线,从而使建筑群落全貌左右对称起来;二是以主建筑的高度为准,取得群落中各建筑物的高低起伏变化,形成一定的韵律节奏的连续性。由此而构成的建筑...

儒学传入法国

在欧洲受儒学影响最大的当属法国。儒学传入法国虽然晚于意大利,但公元1676年意大利人利玛窦的弟子法国人金尼阁,也将《五经》译为拉丁文,并在杭州刊...

阿拉伯人及蒙古人对儒学文化圈的了解与研究

如果说罗马时代开通了中国文化西渐之路的话,那么阿拉伯人在对东方的了解和研究上较之欧洲人更高一筹。 中国从七世纪大唐帝国到十三世纪的宋朝末年,正值阿拉伯人势力勃兴,建立拥有西亚北非南欧广阔地域的阿拔斯(Abbas)帝国时期。从七世纪开始,阿拉伯商人就负责...

儒学传入意大利

十六世纪末,意大利在欧洲各国中资本主义发展最早,是欧洲商业及航海最发达的国家,因此,“在欧洲,意大利对中国学的研究是最早的,同时也是最年轻的”([意]利奥纳格·兰乔蒂《中国学简史:倾向和思考》)。 (1)利玛窦等人苦心钻研儒学。 第一部分已讲到,意大利的马...

尽善尽美的戏剧人格

中国传统戏剧中的人格精神是中华民族性格的提炼,能够集中地体现整个民族所崇尚的品格内含。受儒家道德伦理观念的影响,这些品格又主要产生于儒学所确立的为人标准。比如,仁、义、礼、智、信,集合于一人之身,就是完美的人格。体现在戏剧人物身上,则更加形象化、...

实用为先

由于与宗教的密切关系,其它民族的代表性建筑多是用于敬神的。中国则不同,其代表性的建筑艺术是用于居住的宫殿。儒学的发达冲淡了宗教的意识,也遏制了为宗教而存在的建筑的产生。儒学代替了宗教,从一开始就没有将人神隔离。由此,中国的宫殿宗庙建筑不是脱离日...

美仑美奂

作为艺术的建筑,居住实用、教化实用之外还必须具备相应的审美基质。在用线条与色彩组成的空间造型中,让人体味到完美的建筑形象所不可更替的审美感受。艺术的尽善尽美原则同样适用于建筑。 线条。中国古代艺术的一大特点在于以线纹来组成形象,绘画、戏曲、舞蹈...

等级有序

既然儒家理论奠定了君臣父子、君子小人之类的人群等级观念,那么,供居住实用、政治实用的建筑也必然随之产生人为的等级差别。建筑的等级制度与乐舞的等级制度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要以政治等级为其根本。“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礼记·...

儒学传入新加坡

东亚文化圈中的新加坡,近三十年来已是世界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最迅速的国家之一,这与儒家文化的影响关系密切。有人称之为“后期儒家文化区”。他们提出了“儒家资本主义”、“儒学现代化”等一些挑战性的新课题。其实,按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主任陈荣照比较客观...

十九世纪原始汉学的真正确立

汉学最终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的确立应属十九世纪。莫东寅《汉学发达史》序言明确地指出:“东来教士及欧洲本土学者相偕并进,至十九世纪,汉学于焉确立。” 十九世纪是资本主义野蛮发展扩张的阶段。鸦片战争使中国灾难重重,中国被迫向西方列强打开了大门,现实政治...

规正风俗的戏剧功能

戏剧规正风俗的社会功能和作用无疑是从儒家礼乐理论扩展而来的。所有门类的艺术都要为国家统治服务,不可推卸地承担起社会的责任,戏剧也不例外。 关于戏剧的社会功能,历代理论家和剧作家大多都将其作为首要的课题。由于戏剧有了情节内容,于是在承担对大众的社...

儒学传入朝鲜半岛

儒学传入朝鲜半岛约在公元前284年前,即朝鲜的三国以前的箕氏朝鲜时代。这时,孔子思想是随着汉字一起传入这个国家的。从一至七世纪的三国(高句丽、百济、新罗)到高丽末叶,是学习和模仿时期,不仅仿效中国的典章制度,连国民生活也以儒学为规范,儒家思想逐步成为...

原始汉学的最初基础

十五世纪末是世界航海史上最辉煌的时代。非洲好望角的绕航,美洲的发现和欧亚航道的开通,直接促进了东西方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人类历史上才有了大西洋时代和印度洋、太平洋时代所构成的世界文明。而十六世纪正值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迅速地开...

儒学传入越南

越南和中国山水相连,毗邻而居,自古以来,关系甚密。所以在“东方文化圈”中,越南和儒学的关系也必然十分密切。据越南史学家明峥所著的《越南史略》讲:早在公元十世纪以前,中国经济、文化对越南已有强大的影响,致使有些史学家甚至认为越南已有汉文化。《越南历...

德国

德国汉学研究因其生产力水平的落后而导致的东方殖民活动的落后等原因而较意法等国为迟,但儒家思想仍对德国的启蒙运动产生过影响,十八世纪德国哲学界的莱布尼茨及其弟子沃尔弗都对儒家学说给予很高的赞誉。德国的大文豪歌德也对孔子的思想非常倾慕。虽然德国著...

郊社

天子祭祀天地的国家大典。郊指冬至日祭天于国都南郊,社指夏至日祭地于北郊。这两项祭典都在郊外举行,所以常常又统称为 “郊”。在古人的观念中,南方为阳位,所以在南郊祭天,天圆,所以南郊的祭坛筑成圆形,称为 “圆丘”; 北方为阴位,所以在北郊祭地,地方,所以北...

封禅

儒教最隆重的宗教仪式。封,指在泰山上筑坛祭天,禅指在泰山附近的梁父山筑坛祭地。在古人心目中,泰山不但居于中国之中,而且是众神所居的神山,是通天之山。古代甚至有“中国人死后魂归泰山” 的说法(见 《后汉书·乌桓传》)。在泰山上筑坛祭天,当然就是 “近水...

美国

美国的儒学研究在西方世界中起步最晚,但后来居上,成为目前世界上实力最强的国家之一。 商业资本和传教活动形影不离,这是老式资本主义扩张的规律,随着美国商业资本向中国扩张,美国传教士亦接踵而至。十九世纪末,美国海外教会扩张出现一个新高潮,使美国在华传教...

俄国

儒家思想何时传入俄国,尚无确切的考证,但是无疑的,俄国自十八世纪开始派往中国的传教士团同欧洲其他一些国家的传教士一样,成为儒家思想传入俄国的重要媒介,而其中一些传教士进而成为俄国汉学的奠基人,他们成为儒家经籍著作最初的俄文翻译者和向国内大规模的传...

儒学传入英国

儒学在英国的发展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一直落后于美、法、德各国,但在某些领域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儒学传入英国既晚又无成果。 儒学传入英国比意、法、德要晚。第一个来华的英国基督教传教士马礼逊是在1807年9月8日,当他1824年返...

现代化进程需要儒学

中国自“五四”运动后,曾出现过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派、以梁漱溟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派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派。各派虽有救亡图存的爱国热情,但没能根本解决儒学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这时期出现的新儒学派也企图通过援引西学来重构儒学,以解决儒学复兴...

俄国汉学家对儒学的研究

尽管十月革命前俄国对中国儒学的研究因政治原因存在着离开史实、任意曲解的现象,但研究的面涉及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教育等广泛领域,不少译著也有一定的价值,使儒学在俄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俄国学者对孔子及其儒学评价很高。格奥尔吉耶夫斯基在《中国的...

法国

法国是欧洲诸国中受儒家思想影响最大的国家。孔子思想自十七世纪初由传教士传入法国之后,在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时期甚至在法国大革命中为法国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们提供了思想资料,对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积极的作用。法国百科全书派的领袖霍尔巴赫、百科全书...

儒学传入德国

由于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受封建专制和割据状态的阻碍,速度异常缓慢,其主要形式是分散的手工工场,直到十八世纪末,还远比英、法落后,在东方的殖民活动也远比英、法、意落后,因此,对儒学的研究也较意、法为迟,到1747至1749年才有1735年出版的《中华帝国通志》的德文...

英国

鸦片战争以后孔子思想的研究在英国有所发展,但发展的过程相当缓慢。在华多年对儒家思想颇有研究并大力向西方介绍的英国传教士理雅各,于1873年回到英国后,竭力提倡为了贸易和传教必须加强对中国特别是儒家思想的研究,可见英国的汉学此时带有明显的文化侵略性质...

日本

儒学在大和时代东渡日本,经过飞鸟、奈良、平安时代的早期发展,一度于镰仓、室町时代成为禅宗的附庸,到江户时代达到全盛,并加以日本化,可以说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到了近代,儒学在日本反而遇到新的危机与挑战。发生于1868年的明治维新,是日本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世界文化发展需要儒学

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以经济为基础并为经济服务的。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经济体制的变革必然引起政治体制等上层建筑,以及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思想文化观念的一系列变革。这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当今世界的全面发展是以现代化为标准的,它包括...

儒学在俄国的传播

中俄正式交涉始于十六世纪的六十年代。明隆庆年间俄国曾派使节二人到达北京。1689年“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中俄两国开始了友好往来。1727年(雍正五年),俄国派遣了第一批来华留学生四人(鲁喀佛多、德宜宛、喀喇、希木),并令其在俄罗斯馆居住,规定每十年换班一次...

对传统儒学与未来世界关系的探讨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日益迫近,异域汉学家对传统儒学与未来世界共同面临的发展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优化人际关系、净化社会道德等关系问题,尤为关注。他们探讨了儒学的价值观、伦理观、大同观对未来世界的促进效应。 首先,他们探讨了儒家伦理与全球社群的关系问题...

儒学传入美国

美国于1783年后才脱离英国而成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商业资本和海外传教活动较之欧洲的葡、西、荷、英、意、俄、法、比等国要晚一、二个世纪。美国第一只皇后号商船开往中国广州是1784年。美国第一个传教士裨治文来华是1830年10月。美国虽然以传教士为媒介...

意大利

意大利人是欧洲人中最先到过中国并留下记述的民族。马可·波罗有关东方富庶文明的浪漫行旅曾使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人大开眼界。自从新航路和新大陆发现后,欧洲各国相继到东方殖民,一批欧洲传教士受教会和政府的委派来到中国,一方面传教,一方面考察中国社会,以...

对传统儒学的新发掘

首先是儒学复兴的问题。由于中国近百年来处于西方经济、文化力量的夹攻之下,传统的思想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曾经一蹶不振,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儒学成为保守、落后、封建、愚昧的代名词。儒学经典的地位一落千丈,儒门冷落,在“打...

对传统儒学与现代化关系的探讨

传统儒学要不要现代化以及如何现代化,这是世界各国儒学研究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正如蔡仁厚所说:“儒家‘时中’之义,正要随时变应,故儒家之学,亦永远有时代之问题必须面对,是即所谓‘时代性’之考量,或‘现代化’之因应。”(谢仲明《儒学与现代世界·蔡仁厚序》...

苏联对儒学的研究

俄国对儒学研究的重大发展当属1917年十月革命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联。因为二次大战后,尤其是1950年后,随着苏联社会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迅猛发展,苏联对中国学的研究重心转向现代的中国了。不过,对中国儒学研究也并未停止。 苏联中国问题专家、高级研究...

天命

儒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即天神或天帝的意旨。“天” 最初的意义是 “颠”,即头顶,甲骨文的 “天” 字象人形,上面一横特粗,象人的头部,引申为头顶上的空间。“天” 字在商周之际具有神秘的意义,指最高主宰神,与上帝同义,所以又时常称 “天帝”或 “昊天上帝”。周...

宗庙

祖庙,祭祀祖先的所在。庙的本义是貌,在祖庙中,不但设有先祖的牌位,还要供奉祖先的遗像,以使子孙想见祖先生时的形貌。儒教以孝亲为人伦之根本,而孝亲又以祖先崇拜为基...

感生帝

帝王在天上的父亲。中国上古已经有帝王感生的神话,例如,殷人的始祖契是其母简狄吞吃了神鸟的卵而生,周人的始祖后稷则是其母姜嫄踩了巨人的脚印而生。这种感生神话后来与五帝观念结合起来,于是就有了感生帝的说法。根据五行家的说法,天有青、赤、黄、白、黑五...

社稷

国家的象征。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两者本来各不相干。“社”字在甲骨文中与“土”字一样,作 “”, 象男性生殖器。也就是说,社起源于原始时代的生殖崇拜。在春秋时代,还可以看见这种原始崇拜的流风余韵。例如在齐国,每逢社祭之日,少男少女就自由聚会在一起,...

鬼神

华夏民族最源远流长的宗教观念。距今二万五千至五万年前,也就是山顶洞人时代,就已经有了灵魂不死的观念。古人相信人死后灵魂依然存在,在儒家经典中,称为 “鬼” 或 “鬼魂”。《礼记·祭义》: “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 除了人鬼外,日月星辰、风雨雷...

后土

地祇之尊。据《国语·鲁语》 记载,共工氏统治天下的时候,其子句龙为后土,能治理九州,所以后人就把他作为社神来祭祀。在甲骨文中,土与社的写法相同,后土就是社。这样说来,后土原来是人鬼,后来才转化为地祇,成为土地之神。而且后土原来与社是一回事,所以在商周...

刘歆

古文经学最早的提倡者。字子骏,汉宗室子弟,系楚元王五世孙。其父刘向是西汉学界泰斗,刘歆少承父学,对六艺、诸子、诗赋、数术、方技,无所不究,是中国历史上以博学名世的大学问家之一。汉成帝时,他应诏随父亲进入皇家图书馆,参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文献整...

五帝

五位天帝。在中国古代,“五” 是一个神秘的数字,天地有东、南、西、北、中五方,音乐有宫、商、角、徵、羽五音,动物有鳞、羽、倮、毛、介五虫,植物有麦、菽、稷、麻、黍五谷,颜色有青、赤、黄、白、黑五色,味道有酸、苦、甘、辛、咸五味,等等,与金、木、水、火...

上帝

儒教的至尊神。上帝观念并非来自西方的基督教,而是华夏民族固有的宗教观念。在商朝的甲骨卜辞中,就已经有了“帝”这个字,据近代学者王国维的考证,“帝”是 “蒂” 的初字,即花蒂之蒂,即万物之始,于是商民族就用这个字来尊称他们的始祖神。而在神人合一的时代,...

明堂

儒教的宗教建筑。据文献记载,明堂始创于黄帝,夏代叫 “世室”,商代叫 “重屋”,周代才叫 “明堂”。古代文化的中心在宗教,而明堂则是以宗教为中心,集宗教、政事、教化为一体的所在,是古代最高统治者的“大本营”。清代学者阮元在 《明堂论》 中说: “明堂,是...

天地人

儒教信奉的三元神,即天神、地祇、人鬼。天神以上帝为尊,辅之以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诸神。在中国古人心目中,天空就是天神居住的地方,称为天廷。日月星辰诸神又称为天官,分别掌管着人类的命运,例如文昌星主管文运,司命星主管人命,司禄星主管福禄,南极星主寿,火星...

儒教

历代王朝的国家宗教。因宗奉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故称儒教或孔教。但儒教并非创自孔子,而是比儒家学派要古老得多的华夏民族的传统宗教。这一传统宗教是多神教,以天地祖宗为崇拜对象,其宗教活动以 “祭祀” 为主要内容,这就是《尚书·尧典》说的 “三礼”,即祭...

祖宗

儒教的基本教义之一。祖与宗,原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祖的本字作 “且”,象男性生殖器,是原始宗教生殖崇拜的反映;宗,本字作 “示”,则是一种祭祀的名称。后来意义转化,以有功于氏族或民族的先圣为祖,以有德于氏族或民族的先贤为宗,即所谓 “祖有功,宗有德”。这...

祭礼

儒教祭祀鬼神的礼仪。又称吉礼,吉训为福,就是祭神祈福的意思。儒教是多神教,其祭祀的对象非常多,分为天神、地祇、人鬼三类。其名目也非常繁多,在古代,国家专门设有礼官,来掌管祭祀鬼神的典礼。古人对鬼神之祭非常重视,不但杀牲,也曾经杀人,目的就是媚神。《左...

许慎

东汉经学家。字叔重,汝南召陵 (今河南郾城) 人。曾师从古文经学家贾逵。少博学经籍,受到马融的推敬,当时就有 “五经无双许叔重”的说法。许慎虽然也当过官,但并不显赫,他在经学上的权威地位是由 《说文解字》奠定的。《说文解字》是一部“字书”,以篆书为主,...

经学

儒教经典阐释学,即注经之学,是中国自西汉至清代的最高学问。古人将学科门类一分为四,即所谓“经史子集”,经学居于首位。按照今天的学科分类,经学却很难找到归属,因为它既不是文学、史学、哲学,也不是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或其它什么学,但又包括了所有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