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古代长句译注 >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此舜时狱也。以舜之圣,皋陶之明,听比屋可封之民,当淳朴未散之世,宜无不得其情者,何疑而有不经之失哉?则知五听之法不足以尽民,而疑狱难决自古有之,故圣人宁不明也而不忍不仁。今之决狱辄耻不明而以臆度之见、偏主之失杀人,大可恨也。夫天道好生,鬼神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此舜时狱也。以舜之圣,皋陶之明,听比屋可封之民,当淳朴未散之世,宜无不得其情者,何疑而有不经之失哉?则知五听之法不足以尽民,而疑狱难决自古有之,故圣人宁不明也而不忍不仁。今之决狱辄耻不明而以臆度之见、偏主之失杀人,大可恨也。夫天道好生,鬼神

【名句】“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此舜时狱也。以舜之圣,皋陶之明,听比屋可封之民,当淳朴未散之世,宜无不得其情者,何疑而有不经之失哉?则知五听之法不足以尽民,而疑狱难决自古有之,故圣人宁不明也而不忍不仁。今之决狱辄耻不明而以臆度之见、偏主之失杀人,大可恨也。夫天道好生,鬼神有知,奈何为此?故宁错生了人,休错杀了人。错生则生者尚有悔过之时,错杀则我亦有杀人之罪。司刑者慎之。

【译文】“与其诛杀无辜的人,宁愿犯不合常规的错误”,这就是舜时治狱的原则。以舜的圣德,皋陶的明察,面对的是家家都有德行,人人可以表彰的民众,处于没失去淳朴的世道,应该没有蒙冤受屈的人,怎么还会怀疑有时需要做不合常规的事呢?以此可知,从耳、目、语言、容色、口气这五方面来判断案情还是不够的,难以判决的疑案自古以来就存在。因此圣人宁愿存疑也不愿冤枉好人。现在判案的人怕人说他不能明察,就以主观猜测的看法、偏离事实的错误来杀人,太可恨了。天道是好生的,鬼神也是有知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此宁可判错了而留下了该杀者的生命,也不要错误地杀害无辜。错误地使有罪者活了下来,他可能会有悔悟的时候;而错杀了,那么自己也犯了杀人之罪。掌管刑狱的人一定要慎重。

注释

【注释】①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语出《尚书·大禹谟》。其文为:“皋陶曰:帝德罔愆,临下以简,御众以宽。罚弗及嗣,赏延于世。宥过无大,刑故无小。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不经,不合常规。 ②比屋可封:《尚书·大传》五:“周人可比屋而封。”形容教化成就之大,家家都有很高的德行,人人可以旌表。 ③五听之法:《周礼·秋官·小司寇》:“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译文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给朋友: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此舜时狱也。以舜之圣,皋陶之明,听比屋可封之民,当淳朴未散之世,宜无不得其情者,何疑而有不经之失哉?则知五听之法不足以尽民,而疑狱难决自古有之,故圣人宁不明也而不忍不仁。今之决狱辄耻不明而以臆度之见、偏主之失杀人,大可恨也。夫天道好生,鬼神” 的相关文章